◎ 首页 - 协会活动 - 会员大事记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郑胜宁的木雕艺术评析
2006-9-1 13:19:11

                                                     作者:杨成寅
     郑胜宁大师是我相交近20年的老朋友。由于同在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活动,在多次展览会上经常在一起鉴赏黄杨木雕和根雕作品,并多次交流这两门雕刻艺术的创作和发展问题,因此相互比较熟悉。郑胜宁兼工这两门相同的艺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2002年岁末,他在浙江省展览馆举行个人作品展览,展出了近百件中、小型木雕作品,使杭州美术界对其艺术成就和风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那时开始,我有机会近距离观赏了他的作品,对郑胜宁木雕艺术更加欣赏和钦佩,对他本人也更加敬重。郑胜宁对木雕艺术的追求和刻苦努力,对文化修养,以及在木雕艺术道路的开拓上,都为中青年艺人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郑胜宁木雕作品的第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大气”。这里的“大气”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气派很大。郑胜宁木雕以雕刻的人物为主,又多是历史名人和英雄人物,这些人物表现出一身的凛然正气,令观者肃然起敬;另一个是人物大小比例处理得当,虽然作品尺寸不大,由此可见其作品的精细程度。例如根雕《东坡行吟》、《达摩》、《岁月》,黄杨木雕《弘一法师》等作品,都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从构思和制作过程来看,可见郑大师对于作品人物的视觉形象已成竹在胸。从思维方法上讲,就是处处从“大局”出发,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因此雕出来的东西既丰富、生动,又完美整一。
郑胜宁木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喜爱从积极的方面表现人物,使作品人物生气勃勃。我感觉他是赞美生活的,并有这细腻、深刻的观察。不管是来自现实生活,表现母子之情的《亲昵》,还是取材历史,表现历史著名人物精神面貌的《神医华佗》、《大江东去》、《东坡行吟》,雕人物的眼神中看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感觉这一历史人物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只能是郑胜宁刻刀下的人物。
      一般来说,源于中国民族传统的黄杨木雕,来自民间自主创造的根雕,与出自美术学院正统教育的现代雕塑,在造型基础、审美价值取向、艺术水平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差距。但是,郑胜宁的木雕作品,却令人较少看到这些差别。不论是小巧的黄杨木雕、奇特古朴的根雕,还是大型城雕,都具有坚实的造型和强大的表现力,具有传统木雕艺术精雕细刻、曲高和众的优点,而避免了传统木雕谨毛失貌、陈陈相因的缺点。郑胜宁对西方学院雕塑中的造型严谨、表现力强大的长处深有体会,并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融会贯通到作品的细节处理中去。
      郑胜宁木雕艺术,奠基于黄杨木雕,逐渐向根雕延伸,又向大型城雕艺术拓展,并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小型黄杨木雕创作中,所取题材具备了传统和现代并举。在造型上精雕细刻,尤其脸部表情入微,身体动作又足具豁达的气派。《弘一法师》、《神医华佗》、《欢腾的草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根雕作品中,他善于利用材料的天然形状、肌理,巧妙地调和、均衡,在关键部位稍加雕凿,就能创造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材料是天然的、纹理是天然的、顺着天然的纹理,把天然就很理想的木料变成了真善美的作品,还天然于自然、巧夺天工、不露痕迹,郑胜宁的作品达到了这一高度,《东坡行吟》、《渔篮观音》、《达摩》应属于这方面的杰作。在《岁月》、《大江东去》和《黑头发飘起来》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深入刻画的面部表情与身体部分的巧妙处理和完全自然的衔接。《总设计师—邓小平》、《叶廷鹏烈士胸像》等肖像雕塑、铜质浮雕《防风治水》等作品,则展示了郑胜宁长期从事传统小型黄杨木雕的艺术家在大型雕塑作品上,同样有发挥才能的创造力。
      郑胜宁木雕艺术近些年之所以能取得成就,有多方面原因。除了传统黄杨木雕给了他丰富的营养外,还有他的刻苦钻研。乐清“王家木雕”以黄杨木雕人物为主体,作品注重写实,将人物的每一细节都精雕细刻,并多从歌颂角度表现人物形象,郑胜宁汲取了王家木雕的优良传统。他把传统的乐清黄杨木雕移植到杭州后,大城市的环境用使他的思想更加开阔。他不断地在木雕艺术之外丰富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郑胜宁写的文章并不多,但已发表的文章,如《根艺雕刻技法述要》、《谈黄杨木雕现代人物的塑造》、《根雕“鱼篮观音”的创作思考》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章从选料、构思、打 制作、修光、磨光修细、上漆配座、取题落款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创作经验,对根艺作了全面、深刻、具体的解剖和分析。文章言之有物,对业内创作人员有指导意义,收藏家和爱好者也可以从中了解根雕的创作过程,起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业内人都知道,黄杨木雕长于传统人物题材。乐清黄杨木雕世家“王家木雕”,其当代第一传人王笃纯先生,在人物题材的表现上承先启后,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造,以现代人物写实风格,使黄杨木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既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又得到了公众的喜爱。郑胜宁对黄杨木雕的现代发展也有着独具的贡献,他所撰写的《谈黄杨木雕现代人物的塑造》一文,就是对这方面的理论和技法的总结。他指出:“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因袭照搬古人的东西,更不应把明、清的风格当作唯一的传统……。应该看到,传统黄杨木雕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题材上不出僧、佛、高士及仕女,虽偶及于渔、樵等庶民百姓,唯所占比例甚低,于是作品因创作题材过于雷同而缺乏新意。在表现手法上,老一套或刻画形象方面的概念化,老调子,千人一面或成哥弟、姐妹,缺乏个性。因此黄杨木雕的创新工作,至关重要。”郑胜宁对传统黄杨木雕在艺术上所指出的不足之处可谓一针见血。他在《套马》、《春暖》、《鲁迅》、《天下为工》、《岁月》、《黑头发飘起来》和《亲昵》等作品中,就是采用传统的黄杨木雕法、融入作者体现民族精神的现代思想和汲取西方写实表现手法,在传神、写意、抒情中使作品超越了传统黄杨木雕作品的水平。
      郑胜宁木雕艺术在浙江省目前已是声明鹊起,全国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收藏家的喜爱,在浙江省和全面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不断获奖。1994年,他被授于“浙江省根雕名家”称号。1995年,被选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1996年,他被任命为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主席,并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8年,他被评定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99年,郑胜宁被选举为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主席。他的艺术在不断的进步,他本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获得了多项荣誉。
郑胜宁木雕艺术在专家嘴里是有口皆碑的。正如浙江省资深工艺美术理论家都一兵先生所说:“郑胜宁先生是一思路开阔、思想活跃、兼收并蓄、善于开拓的木雕艺术家。他的以现代、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黄杨木雕作品和根雕作品,已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好评。……他的确是一位具有强烈个人面貌、有很大后劲的、有很大发展前途的木雕艺术家。”成立教授认为,“郑胜宁的根雕艺术运用了精湛的现代造型技巧,将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融为一体。他的《岁月》、《楚魂》、《渔篮观音》等根雕精品,都在着力营造某种流动变化的、开放的、如诗如梦般的意境。”高照教授在评论郑胜宁的根雕作品《楚魂》时说:“他的《楚魂》大概也是取材于黄杨木的根部,面实身虚。飘动的衣褶以其天然的肌质显之,这却似泼墨写意的手法,绝对改写了黄杨木雕运刀细腻、雕刻精工的戒律。其效果给人以朦胧、恍惚的意味。”付维安教授在《胜宁雕艺》的代序言的文章中说:“胜宁雕艺,法宗乃泰翁已故黄杨木雕大师王凤祚先生,得其传神写真之窍、质厚俊爽之致。然而青既出于蓝,便自有超迈胜出之气象。中年益精进,取舍挑剔,几乎步步反顾,时时欲故我抉别。终于历经磨砺,勤成得偿,耕耘犹未辍,硕果早盈枝。胜宁之作品,不论木雕泥塑还是尊原赋意的根艺,其数量之巨,题材之广,已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其表现手法之多变已独到,更是殊异于大方。”以上各位教授专家的论述十分精辟,有助于广大读者对郑胜宁木雕的审美特色和艺术走向的感受和理解。
      对郑胜宁木雕艺术的研究和评价,在笔者看来,还应当从中国雕塑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大背景上来进行思考。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近20年来确实获得了相当大的思考。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近20年来确实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雕塑教学中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方向问题,对中西方雕塑的优秀传统的正确评估和学习借鉴问题,对西方现代派雕塑艺术的批判吸收问题,在中西方雕塑的交流融合中如何坚持民族风格问题,以及民间雕塑和学院雕塑的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笔者以为,郑胜宁木雕艺术的发展道路,对以上问题以不同程度的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中西雕塑艺术是互补的,民间雕塑艺人学习西方雕塑的造型基本功,有助于提高民间雕塑的表现力;学院雕塑家学习中国传统雕塑或民间雕塑,有助于扩展表现手法,并有助于雕塑的民族化。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学院出来的雕塑家,对自己民族的传统雕塑不屑一顾。有不少民间雕塑艺人,只埋头于从个别师傅那里学来的一点雕塑技术,既不读书,也不思在雕塑的基本功上花点功夫,天天与寿星、弥勒、古装仕女为伍,无视身边那些代表新时代的、生龙活虎的当代人物。在我看来,凡此种种皆为误入歧途。郑胜宁大师之所以能在木雕艺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硕果累累,正在于他学兼中西,贯通古今,取长补短、善于创新。因为他好学深思,不断从自然界,从生活、历史、从书本、师长、朋友的交流中汲取营养,从中积蓄力量。这也许就是郑胜宁大师创作激情“后劲极大”的主要原因吧。

                                       ------摘自<中国工艺美术>杂志   2006年第2期   


 


主办单位: 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杭州市工艺美术学会
版权所有: 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爱创网络
浙ICP备06036673号